文/陳潮宗(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腳步,氣溫飆高至34、5度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悶
熱的感覺總令人頭痛、食慾不振、變得容易衝動,甚至讓自己漂亮的臉蛋冒
出了小痘痘;讓人不由自主的會想待在舒適的空調室內,享受冷氣吹來的涼
風,或者走進便利商店買杯冷飲或大啖冰棒、泡在冷水裡讓皮膚享受清涼暢
快的感覺。
雖然吃冰能夠增加體熱的散發,使人感到舒服暢快,但中醫認為「脾胃
之氣為萬物之源」,所謂「胃氣為養生之本。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
則生,無胃則死」,故胃氣為後天之本,也是生命之本。
吃冰錯了嗎?
就中醫觀點而言,人體最基本賴以維生的氣、血、津液之所以能夠暢通
無阻、運行不息,全仰賴一身的陽氣來推動。
吃下冰冷食物,必定會消耗許多陽氣來提升這些食物的溫度,也因寒氣
關係,會使氣血阻滯、循環變差,進而影響腸胃,久之造成脾濕、胃
寒、食慾變差,引起咳嗽、鼻過敏等,後期還會引起腎寒。
從解剖學上觀點看來,氣管之所以會痙攣是因為冰冷食物通過食道所
致,患有呼吸道過敏的人對此更是倍加敏感。國外有一項研究發現,亞裔
氣喘兒喝冰水引發症狀的比率是白人的7倍,但可能原因仍然不明。
除此之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會擔心是否會因吃冰導致心臟「縮起
來」?理論上,吃冰可能會誘發心臟病發作的原因基於:暴露於劇冷的情況
下,引起心血管收縮;短時間內吃大量冰品,會造成身體內血液流量的重新
分配,導致心血管的血流急遽減少。
由中醫理論看來,體質屬寒氣者更應該注意減少食用冰品,因為像是
脾濕、胃寒的人,長期體內就有部分平滑肌痙攣,平常可能就有胃痛、
經痛,頭痛的情形發生。
吃冰後遺症
根據美國研究調查顯示,約有50%以上的女性有過經痛的經驗,而其中
10%會因經痛而無法工作,這是因為我國的飲食逐漸西化,喜好生冷飲食、
吃冰等,尤其對女性影響最大,因冰品容易導致子宮受寒,經血受寒則
凝結、排出受阻滯則疼痛等等問題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而男性也有可能
導致不孕,只是男性陽氣較旺,相對的比較少見。
時下許多青少年常在運動過後一起吆喝吃冰,享受汗流浹背後的清涼快
感,但因年輕人代謝快,體內溫度較高,一旦冰品下肚很容易讓體內部分的
平滑肌收縮,日久身體就容易出差錯。
此外,老年人也是吃冰後遺症危險族群之一,在吃冰後血壓易升高,
有中風危險跡象,應多注意。
清涼有撇步
古人很早就有用食物來防治病的觀念,遠在戰國的名醫扁鵲就曾說
過:「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用
藥」。
中醫提倡夏季飲食養生以清淡為主,當運動過後,流失大量的水分
時,可以選擇綠豆湯或愛玉、仙草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因綠豆湯具清
熱、利濕、減肥的功效;愛玉、仙草除補充營養還可消暑呢!
此外,除了飲品可以消暑解熱外,平時可選擇清熱蓮子冬瓜粥來進食,
蓮子性平,具清熱、降火、利尿、治水腫之功效,且能提升食慾,適合
夏日食慾不振的體虛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