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檢發現…每5人就有1人 大腸長息肉

更新日期:2009/04/07 04:09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該院健檢中心近幾個月大腸鏡健檢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大腸直腸最常見問題除了痔瘡以外,就是大腸息肉,約莫兩成健檢民眾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

雖然絕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病灶,但不少大腸癌卻是由息肉衍生而來醫師呼籲,50歲以上國人除了接受國健局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經濟許可,最好也要做一次大腸鏡健檢

國人有大腸息肉比例其實不低。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分析該中心近幾個月626例大腸鏡健檢結果顯示,大腸息肉罹患率約為21%。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其中,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比50歲以下者多。

不過,不只一般人極少接受大腸鏡檢查,連專業醫師也未必定期健檢。行醫近40年的北醫前院長潘憲,本身擔任胃腸肝膽科醫師,畢生都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自己卻是在太太央求一起健檢後,才在日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沒想到竟然就發現大腸息肉。

現任北醫院長吳志雄,雖然曾執行不少大腸直腸手術,卻也是在潘憲提醒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意外發現息肉。昨天他偕同潘憲醫師以及柴松林教授現身說法,希望透過自身經歷,提醒民眾提防大腸癌。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簡俊榮指出,大腸息肉分成好幾種,其中的「腺腫」通常在幾年內可能轉變成癌症,如果放著不管,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至於有些罕見的疾病像是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症等,則由於腸子裡面滿佈上百顆腺腫型息肉,通常是切掉一段腸子

健康管理中心王森德主任表示,除了種類之外,醫師也會依照息肉大小、患者家族史,以及病史等多種因素,決定要繼續追蹤還是切除。

他表示,我國衛生署提供50歲到69歲民眾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但若經濟許可,建議50歲以上民眾還是至少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屬於家族有大腸癌等高危險群,檢查時間還可以再提早。

《大腸保健小叮嚀》

大腸癌的保健主要從飲食、預防健檢,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至於預防健檢則有兩大類,政府提供50歲到69歲、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到各地衛生局、所詢問。至於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對象包括:

1.年齡大於50歲

2.有大腸息肉病史

3.大腸息肉家族史

4.大腸癌家族史

4.高脂肪飲食

5.抽菸

6.飲酒 (記者洪素卿整理)

這三年為了健康看了許多書了解到大腸息肉最主要是因為飲食的關係,其中最嚴重就是肉食化飲食所導致,肉食缺食物纖維含有大量的脂肪以及膽固醇,也因缺乏食物纖維糞便量也較少,腸子必須過度蠕動,才能把糞便排出,使得腸相變硬、變厚,在加上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使腸內的壓力提高,出現所謂的憩室現象,形成袋狀的突出物,這時連非常少的糞便都很難再腸道裡前進,結果在腸子裡累積成為宿便,累積在憩室褶皺之間的糞便會產生毒素,使附近細胞基因發生變化形成息肉。如果一直持續這樣的飲食,使腸相更惡化就會由息肉轉變為癌症,這樣的轉換是我們不可以忽視的。

平常應該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並多喝水,讓腸道纖維質比較高一方面供養腸道有益菌,另一方面幫助排便,有益菌在腸道內便演著分解以及防衛兵的角色,當絨毛上散佈著許許多多有益菌的時候,毒素就不易通過絨毛進入身體,如果腸道有益菌少的時候,沒有有益菌當分解及防衛兵的工作,毒素很快就會透過絨毛吸收進入到體內,危害健康,所以近年來為什麼一直倡導要多注意腸道的健康,多補充有益菌,腸相的好與壞決定了健康,食用益菌3年來也發現皮膚狀況變比較好,排便量變比較大,由一開始的黑色變成現在的偏金黃色,生病的頻率也變小很多,真的是小兵立大功^0^與大家分享唷!^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