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癢癢 ~~ 異位性皮膚炎

          資料來源元璽www.urhealthy.com.tw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性發炎疾病, 病人的皮膚會感到搔癢,容易反覆發作,這些人與生俱來對某種物質有過敏現象,是一種遺傳疾病,這些人或家人容易得到鼻子過敏、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毛病;在免疫機能方面,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其E型免疫球蛋白量會升高且病人的細胞性免疫力會降低,而使病人對病毒與細菌的抵抗力降低。

    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症狀就是癢,皮膚對癢的耐受性較別人差,這種癢尤其在傍晚到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遽癢忍難,患童開始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長期的搔抓後皮膚變成苔癬化,反而加重原先的癢感,形成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可分三個時期

(一)嬰兒期:主要在臉部,頭部和四肢的皮膚會泛紅發癢,呈濕疹般的變化,有時搔抓太過份而小水泡或浸透液,慢慢變成痂皮,原本細嫩的皮膚變的粗糙脫屑。

(二)兒童期:皮疹的分佈大部份發生在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折處,比較嚴重的甚至可能遍及全身,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如果嚴重時會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

(三)成人期:病人的臉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得厚,粗糙或變硬,並呈現較多慢性的皮膚症狀如很明顯一條一條粗糙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的沉澱。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且常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蕁麻疹等疾病同時發生在同一家族中,因為遺傳得到過敏體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些患者,會對很多過敏原包括食物,他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濃度及嗜紅性白血球都全比正常人升高。天氣及濕度的改變,接觸到毛料、綿羊油、油脂類、清潔劑等都可能會使病情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主要是造成的原因太多,且不太清楚。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經症狀,使病患有一個正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止癢就是主要的目標,通常會用以下之治療方式

一、口服藥物

☉口服抗組織胺:口服抗組織胺大多可有效控制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有些孩子甚至必須長期服藥,再逐漸減少藥量才能有好的控制。

口服抗生素﹕在有合併細菌感染時,則必須同時使用抗生素。許多家長會自行停藥或不敢給孩子吃藥,反而使病情惡化或不斷反覆發作。

☉口服類固醇﹕只用於嚴重的急性期,會有快速的改善;但長期使用副作用大,因此異位性皮膚炎一般不需使用口服類固醇作長期的控制。

二、按醫師指示在不同部位依嚴重程度適當使用外用藥膏

 外用藥膏以類固醇類藥膏為主,藥膏的強弱會因皮膚問題的嚴重度,患者年齡,病灶部位之不同而調整,請依皮膚科醫師指示使用。

   除了西藥的治療外,現在有另一種治療的方式~~益生菌減敏法

  「益生菌療法」是目前國內外流行輔助治療過敏的有效方法之一。指利用益生菌調解體內IgE抗體,達成減緩過敏的免疫療法。常用的益生菌有L. fermentum、L. paracasei、L. rhamnosus等。益生菌用於過敏治療已有一段時間,如Isolaurie與Kalliomaki博士研究指出,孕婦、哺乳婦女或新生兒連續服用益生菌一段時間,可有效降低嬰兒過敏比率。以Kalliomaki博士的研究為例,哺乳婦人給予益生菌療法(L. rhamnosus GG),可減少50%新生兒過敏性皮膚炎的機率。益生菌大多由人體內腸道篩選得到,利用其輔助治療過敏,安全性相當高。故其可說是過敏患者的一大福音,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又有另一無副作用的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一種複雜又惱人的病,有時患者會因長期癢感影響睡眠,而使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進而影響學習和工作,但只要配合適當的藥物或益生菌的控制,利用過敏原的檢查找出過敏原,常常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乾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樂活EZ GO★ 的頭像
    ★樂活EZ GO★

    ★樂活EZ GO 宣羽Sabrina ★健康園地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