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過敏專區~★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博士演講內容摘要

益生菌具有健胃整腸、抑制壞菌、加強免疫力及改善過敏體質等功效。

但這些功效常不是單一菌株可以達成的,不同菌株會有其獨特的功效。

近年來益生菌已成為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可替代或合併藥物使用,透過刺激腸胃道來改善過敏體質。

但不同菌株改善過敏體質的效能不同,不同體質的人也需要合適的菌株才能得到效果。

合併數種具改善過敏體質功效的益生菌,可以增加有效的機率與效果。

另外許多研究也指出,OPC可以加強免疫力與改善過敏體質,但透過跟益生菌不同的機制。

因此添加OPC,讓不同功能物質各發揮所長,以擴大有效面,並且減少細胞對單一成分的耐受性。

這個理念就是源自於老祖先智慧與近代西醫雞尾酒療法的精髓。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感冒 可能是過敏>>



保持環境清潔,遠離過敏疾病

文/黃立心(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當過敏患者確定對黴菌過敏,即使極微量黴菌也可能讓過敏症狀惡化。所以千萬不要忽視黴菌對過敏的影響,平常就要做好防霉與除霉措施。

最近天氣多變,父母親可能發現家中的小寶貝一直流鼻涕、咳嗽,似乎是感冒了,但感冒時間拖的很長;其實這有可能是因過敏而產生的症狀,必須針對過敏進行治療才能解除症狀。大家或許認為避免與塵接觸便可減緩過敏症狀,但往往忽略了黴菌也是很重要的過敏原。

黴菌誘發過敏病

對有些過敏患者而言,黴菌會誘發過敏,造成喘鳴、咳嗽、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皮膚癢等症狀,而家中蔓延的發霉現象會讓過敏症狀加重,甚至惡化。在健康者身上,黴菌會造成皮膚與黏膜的表淺性感染,而在免疫力不全的病患身上,則會造成威脅生命的全身侵襲性感染;因此,過敏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找出可能的過敏原並有效避免,症狀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防霉遠離過敏原

台灣的海島型氣候非常適合黴菌生長,尤其冬季,潮濕的天氣加速黴菌繁殖。有些黴菌會在家中滋長,尤其是潮濕的地方,例如浴室的浴簾、廚房的砧板、家中排水口、冰箱的門縫,或浴室廚房的磁磚細縫等,若有看到黑色點點,往往就是黴菌生長的證據,也就是一般人認知的發霉,就要利用除霉的清潔劑清除保養,以避免黴菌滋生。同時,濕度控制也很重要,須保持在35~50%,可使用濕度計來偵測家中的濕度;家中若有發霉變質的食物,也要盡速移除。

當過敏患者確定對黴菌過敏,即使極微量黴菌也可能讓過敏症狀惡化。所以千萬不要忽視黴菌對過敏的影響,平常就要做好防霉與除霉措施,再配合醫師的指示用藥,遠離過敏疾病絕對是做得到的!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與過敏疾病的關係>>


                                                                                              建立日期:2002.8.11     編寫:張淑華 醫師

家有過敏兒是父母頭痛的問題,病程上表現為長期反覆性的發作,過敏來源有可能是食物過敏,吸入性過敏原,如家塵螨或其他呼吸道病毒等。表現方式在嬰幼兒多為奶類蛋白過敏引起之異位性皮膚炎及腸胃道症狀,食物過敏在大小孩則較常以全身性症狀表現(皮膚和呼吸道如氣喘),吸入性過敏原則較常以呼吸道疾病表現。


        除了傳統的症狀治療及減敏治療之外,有沒有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甚或預防方法呢?最近,在過敏的議題上,興起了一股「衛生理論」,大意是說:在人生早期減少病菌的感染,反而會促進免疫系統偏向過敏體質的發展。而益生菌也在這種觀念及幾個研究證實下,更確立它在疾病治療及預防上的重要地位。那麼,「益生菌」是什麼東西呢?所謂「益生菌」,是指可在人類腸道內繁殖且不具致病性,反而對人類健康有所助益的細菌。此類細菌通常為乳酸桿菌或分支桿菌等可發酵乳醣之細菌。傳統上這些益生菌早已被證實可改善小孩的一般急性腸胃炎,尤其是LGG(乳酸桿菌的一種)對小孩的急性病毒性腹瀉,可降低嚴重度及縮短病程,也可減少因抗生素使用引起之腹瀉以及旅行者腹瀉。至於它用於過敏疾病的治療及預防則是較新的概念。研究證據顯示,對於嬰幼兒食物過敏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是腸胃道症狀,LGG的投予可有效且較快速改善皮膚炎及胃腸發炎的情況。若懷孕期間及寶寶出生後餵食母奶期間,母親服用LGG,則具有預防嬰幼兒發展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且嬰幼兒腸道的促發炎因子也會下降。


        看起來,益生菌功能多多,為什麼它可以在似乎不相干的幾種疾病都有療效呢?詳細的機制不十分清楚,但推測與以下幾種有關:第一,它可刺激及調節腸胃黏液的分泌;第二,它可抑制其他菌種的生長;第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其中以免疫系統的調節最為重要。
目前看來似乎益生菌被用於過敏的防治頗具前景,但是否可防治所有的過敏性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或者不同的益生菌也許對不同的過敏疾病有效?這些都需要繼續研究。目前只有LGG被證實與異位性皮膚炎及胃腸道的關係。總之,益生菌在整個過敏性疾病所扮演的角色有待釐清,未來發展的空間是很大的。

 

益生菌與過敏疾病的關係(2) 

 

益生菌與過敏保養

 

        益生菌 (Probiotics) 已被證實是腸內的有益細菌,可以清除壞菌,也能改善人體免疫能力。人體腸胃內細菌種類可能超過500種,經過長期與人類共同演化,其中的奧妙才正要開始探討。益生菌 (Probiotics)的定義是含有足量可以改變宿主胃腸道菌叢而產生有益健康效果的活性微生物製品。其中乳酸桿菌或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最被廣泛地使用。研究證實其可以耐胃酸及酵素,容易附著在結腸黏膜及在腸道中繁殖。益生菌 (Probiotics) 的作用機轉:藉由刺激乳酸導致腸PH值下降,產生有助於更多有益微生物生長的產物以及提昇宿主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

        兒童過敏疾病起因可能是由於早期新生兒的胃腸道免疫失調以及無法建立正常健康的消化道微生物環境。出生不滿一個月新生兒的免疫反應由Th2組織介素支配控制。然而,在未滿週歲期間,非過敏之新生兒的免疫反應會轉變為以Th1組織介素為主的免疫反應,其因於長期暴露於各種不同的感染性抗原所造成。在患有過敏體質的新生兒身上,此種轉變情形會減弱。一位學者 (Strachan) 在 1989年提出了衛生假說:過敏疾病流行的增加趨勢乃歸因於衛生和生活居住情況的改善,抗生素的使用, 以及家庭規模較小等因素,以致在幼齡時暴露於有微生物的環境減少了。使從嬰兒期的Th2主導轉換成Th1反應的情況消失。

胃腸道的微生物與過敏疾病

 

        新生兒的胃腸道是無菌的,但經過一整年之後會殖滿了許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來源有:產道、懷孕期母親所攝取的食物、生產方法(自然產或剖腹產)、懷孕的週數、營養的來源(母奶或配方奶)、抗生素的使用等。大腸是微生物繁殖的主要位置。這些微生物的種類超過五百種,其中包括了類細菌結構、乳酸菌、腸桿菌、鏈球菌、bifidobacteria、梭狀芽孢桿菌等等。在產後初期,這些微生物與先天及後天性免疫力的活化作用有關:胃腸道中無微生物的動物,其胃腸淋巴細胞會減少,免疫球蛋白種類不足。而帶有共生微生物繁殖存在的胃腸道會使免疫球蛋白增加、產生自然抗體、使免疫細胞在消化道黏膜滲透浸潤以及在Peyer淋巴小結生發中心的形成。在胃腸道黏膜共生的微生物有助於寄主的保護性黏膜屏障,其藉由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及侵入人體。共生微生物經由競爭性抑制、限制病原體接進入、營養物、新陳代謝基質的產生。 胃腸道黏膜屏障的破壞會導致抗原運輸以及顯露量增加、引起致敏作用而產生過敏疾病。檢查過敏孩童的排泄物顯示益菌的生長有延遲。過敏孩童與非過敏孩童胃腸道微生物的比較:非過敏性患者---乳酸菌以及bifidobacteria較為常見 , 過敏性患者---金黃色葡萄球菌較為常見 。

 

益生菌與過敏疾病之治療及預防

 

        許多研究已証明了生菌可以應用在過敏疾病的預防及輔助治療。過敏體質的人,嬰幼兒時期多以異位性濕疹表現,在長大過程中大多數會改善,然而氣喘及過敏性鼻炎則逐漸明顯,出現久咳或流鼻水等症狀。

        乳酸菌在預防方面的應用,2001 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對過敏高危險群孕婦及其新生兒在週產期給口服乳酸菌各一個月,可將寶寶濕疹的比率從四十六%減少到二十三%。且沒有觀察到任何的不良反應。研究追蹤更發現,這群小孩在四歲時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也明顯下降。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且孕婦的過敏性鼻炎或癢疹也同時獲得改善。

 在寶寶出生後的照顧方面,餵母乳至少四個月,並配合媽媽避免食用高致敏性食物,可以減少嬰幼兒濕疹的發生(四十七%降到十五%)。服用乳酸菌可以有效減少過敏抗體,並減少腸道中壞菌的比率。連續使用四個月的乳酸菌,也可以使先天缺乏γ-干擾素的人(像是部分過敏體質的人)增加分泌。此外服用乳酸菌也可以使血中的IL-10(一種Th1組織介素) 增加 , 減少過敏。

 此外,濕疹的幼兒使用六週的乳酸菌後,可以改善小腸的屏障功能,而使濕疹症狀獲得改善。如果寶寶已經發生異位性濕疹,餵母奶仍是最好的選擇,可減少濕疹的嚴重程度。也可以使用高度水解的特殊配方奶治療,至於換奶之外添加乳酸菌有沒有更多好處,則還沒有定論。國外曾對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新生兒給予乳酸菌治療,並未出現不良反應,然而仍期待有更多的安全性報告出爐。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濕熱 緩濕疹>>

天氣回暖,又是濕疹發作的高峰期,尤其潮濕悶熱的春夏季節,更是搔癢無比。雖然濕疹難以根治,然而持之以恆,透過改善日常生活習慣,配合食療及外敷等方法,清除體內濕熱,卻可將病情減到最低。

免疫系統失靈
濕疹又稱「異位性皮炎」,一般來說,皮膚炎可以根據發生的原因,區分為外因與內因性兩種。外因性皮膚炎,是由外來因素造成刺激而導致的皮膚炎,常見的有香料或金屬化學物質敏感,像化妝品、清潔劑、洗頭水、染髮劑等刺激皮膚,都是屬於這一類,有些人會對這些化學物質敏感,當接觸到致敏原時,自身免疫系統會抗拒此物質,而出現皮膚炎,但並非人人都會有,成因至今不明。至於內因性,則是屬於遺傳性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與皮膚上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此外,睡眠不足、情緒低落,都會影響身體內分泌,增加出疹機會。而環境因素也是加速濕疹病發的誘因,春夏炎熱、冬天過於乾燥,同樣會令皮膚痕癢。

急性濕疹療效佳
根據發病的快慢與症狀,濕疹可區分為急性、亞急性與慢性三種,而急性濕疹的治療效果一般都較好。若處理得宜,濕疹可在數週內消退,否則病程拖延,易發展成為亞急性和慢性濕疹,則手尾更長。

急性濕疹
出現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於頭、面、耳後、乳房、四肢及陰部等處。患處又紅又癢,有時甚至出現水泡及有液體滲出,表皮糜爛。常因搔抓或熱水洗燙,造成糜爛,同時向周圍皮膚擴散。

亞急性濕疹
介乎於急性和慢性濕疹之間的過渡狀態,當急性濕疹的紅腫減輕後,呈小丘疹、小水泡,癢感明顯。

慢性濕疹
由急性和亞急性濕疹轉變而來,由於病情久治不癒,患部皮膚會變肥,表面粗糙,出現苔蘚化,有色素沉澱,瘙癢更加劇烈。

類固醇藥勿過量
過往治療濕疹的方法,大都是服用抗組織胺抗敏藥,以及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於皮膚上,但始終有一定副作用,用上一段時間後藥力會減弱。加上類固醇藥膏的真正作用是消炎,並非止癢,也沒有護膚作用。很多人以為用類固醇藥膏可以止癢,會自行購買類固醇藥膏來塗抹,但事實上長期使用過量會導致皮膚變薄、微絲血管浮現,間接令皮膚抵抗力減弱。孕婦更不能隨便使用,必須注意。

治療濕疹難斷尾
春夏之交潮濕多雨,加上天氣逐漸炎熱,往往使人食慾不振、不思飲食,身體困重乏力,大便不暢或腹瀉,中醫謂之「濕阻」,當濕與熱相結合時,濕疹便更難治療。註冊中醫師譚莉英認為,濕疹的成因主要是由風、濕、熱引起。治療方法有很多,但要視乎患者體質情況而用藥,只要找到適當的藥方,即使耗時仍有治癒的希望。

中醫學上醫治濕疹的重點,是徹底改善體質,而非針對表面病徵,因此醫治需時,並非一兩天能見效,必須有耐性和作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理。治療濕疹的方針,包括健脾、化濕、清熱、祛風、止癢的藥物,從調理胃腸的功能,加強消化與吸收,促進身體的代謝,以「扶正驅邪」來把濕毒清除。除了內服藥,中醫亦會處方外敷藥,急性濕疹的手足大多會潰爛及長水泡,外用藥便有助止癢及舒緩皮膚患處,例如可取中藥「芒硝」150 克,加水溶化,以消毒砂布濕透芒硝溶液,抹於身上或敷在患處,每日敷 3 次,每次 30 分鐘,即可止癢和幫助傷口癒合,以及收乾水泡。

其實濕疹這類皮膚病,即使根治後,若飲食不當或身體狀態欠佳,也有可能會復發,因此最重要是把身體調理好,配合日常生活習慣及食療,避免發病。試問若一面吃藥排毒,一面卻又不斷進食致敏食物,還拚命大力抓癢患處,試問又怎能痊癒?

食療攻略
其實無論中醫或西醫,治療疾病都不會完全依賴藥物,必須注意膳食調養,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許多皮膚病的反覆不癒、搔癢難忍,往往與食物過敏有關,所以除了對症用藥外,藉由調整飲食習慣,配合食療及戒口,來改變個人體質,不僅能提高療效,更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達到預防的效果。一般濕疹患者應戒吃海鮮、菇類、紅肉及煎炸食物,飲食保持清淡。若是皮膚較乾燥者,酒類、咖啡、朱古力、胡椒、辣椒、羊肉和燒烤、油炸、辛辣等燥熱的食物都要避免食用。

湯水食療去濕熱
所謂對症下藥,由於濕疹始終與濕熱最為相關,所以治療濕疹時,宜加入一些具健運脾胃和清熱利濕功效的中藥,如薏仁、野菊花等。


(一)腐竹天麻薏仁粥

天麻又稱「定風草」,有驅風功效。薏仁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等效用,薏仁又分為生薏仁、熟薏仁、洋薏仁,以生薏仁的去濕力最好,主攻濕熱者用。

材料:

薏仁 1 
腐竹 2 大片
天麻 5
白米 1 

做法:將薏仁、天麻、白米洗淨,連同腐竹加入 6 碗水煲約 50 分鐘,即可飲用。

(二)糖冬瓜粟米糖水

此食療能潤肺健脾、去濕解毒。譚醫師解釋,因五臟六腑之中,肺是主管皮膚及毛髮,故肺部功能好的話,就能改善皮膚質素,使皮膚變得有彈性。

材料:
糖冬瓜 2 
紫草蓉 1 
粟米 2 條(每條分成 4 段)
乾百合 1 

做法:先將紫草蓉洗淨,以 6 碗水煲 15 分鐘去渣,再將其餘材料加入,水滾後轉慢火煲半小時,即可飲用。

(三)野菊花茶

野菊花外型與菊花相似,但花粒較細小而蕊多,功能清熱解毒,善治濕疹、皮膚搔癢、咽喉腫痛等病症,同時又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將 3 錢的野菊花,略沖淨一次,再加入適量熱水,焗飲即可。

果物食療重暖胃
中醫學認為,胃喜暖惡寒,寒易傷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宜適量,多吃熟食和暖食,從冰箱取出的生果,應該隔半小時再吃,避免腸胃受到刺激。或可微微加熱略煮,變成美味的暖食,既有益健康,又清甜暖胃。


奇異果
奇異果屬寒性水果,有清熱、利尿、健胃等功效,含豐富的維他命 C 12 種氨基酸,有助於改善便秘及消化不良等,濕疹者不妨多食。奇異果入口酸酸甜甜,相當醒胃,除生食外,用作入饌,可配一小塊肉扒同吃,濃郁的肉味散發出果香,既有營亦滋味。

哈密瓜
哈密瓜可潤肺養陰、健脾化濕,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哈密瓜本身具有特殊的香甜味,若將瓜肉放入糖水中略煮,肉厚而清脆多汁,甜滑無比。

起居生活注意事項

浸浴比淋浴好
很多人一年四季都愛洗熱水浴,感到溫暖舒服的同時,卻忘了熱水會沖掉皮膚的皮脂,令皮膚變得乾燥繃緊。而熱水有一種特性,就是止癢,於是當你愈覺痕癢時,就愈愛用熱水灑在皮膚上,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沖涼的水絕對不能太熱,洗澡完畢,要立刻塗抹潤膚品,把水分鎖於皮膚內,以免因皮膚太過乾燥而引起不適,否則皮膚就會變得痕癢。即使濕疹已經治好者,亦不能鬆懈,必定要懂得保濕之道。

一般建議患有濕疹者,浸浴會較花灑淋浴為好,因為以花灑沖身,熱水打落皮膚上,會刺激皮膚,而且水份容易流失,浸浴則不會刺激皮膚,若配合浴油效果會更好,更具滋潤作用。不過無論淋浴或浸浴,水溫都不宜過高,時間也不宜過長,10 15 分鐘已足夠,否則皮膚變乾會引起敏感痕癢。使用的淋浴及潤膚用品,均不宜含有香料及太多化學物。抹身時要用按印方法,切忌用力擦乾。譚醫師建議,浸浴時可配合中藥一起浸泡,能清熱解毒,去濕止癢,對治療濕疹有一定幫助。可以蒲公英、野菊花各 1 ,裝進魚網袋內,放入浴缸內放溫水浸泡即可。

衣服忌密不透風
溫度對濕疹的影響非常大,如果衣服穿到密不透風,會令皮膚過敏,故選擇內衣最好是薄身及純棉質地的。平日衣服也盡量穿可吸汗的全棉衫或絲質衫,避免穿尼龍或不透氣質地的衫褲。冬天要避免穿羊毛衫,以免皮膚受到刺激。洗衣物時要過多幾次清水,徹底洗掉衣物上的洗衣劑。

調節溫度與濕度
即使冬日,也不要經常開暖爐,盡量將室溫調節至約攝氏 25 度。春季時可使用抽濕機,保持室內濕度適中。秋冬時天氣乾燥,如在室內使用暖氣,令濕度降低,可放置一盆清水以調整室內的濕度。緊記睡覺時不要蓋太多被子,因為身體過熱,會令濕疹惡化。

選用棉質寢具
床上用品宜選用全棉質料製造的,千萬別使用毛氈,亦應避免在睡房內鋪地毯。需經常更換床單及被套,冷氣機的隔塵網亦要常清洗,以減少塵埃。亦不要放置毛質玩具於床上,因此類物品極容易激發起過敏現象的出現。

帶手套免抓傷
做家務時應先帶上手套,以免與有刺激性的化學物品接觸。當皮膚搔癢難擋時,為避免抓破皮膚,盡量將指甲剪短以減輕對皮膚的傷害。尤其家中若有小童患上濕疹,睡前應替小朋友戴上棉手套,可防止抓傷皮膚。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認識兒童過敏>>

                                      【聖功醫院小兒科醫師群 / 天主教聖功醫院 - 小兒科

何謂過敏性疾病?發生率?

一、何謂過敏反應疾病?(也就是過敏性疾病是如何發生的?

上帝創造人類,給予人體許多複雜而有效率的系統,眾人皆知有心臟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其中一個是「免疫系統」。人類靠著它,可抵抗大自然中諸多的病菌,如: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等但當這個系統因遺傳或外來因素影響而降低時,則個體抵抗力下降,如:AIDS,容易死亡;但當個體受外來過敏原,如:塵滿、蝦蟹、黴菌、牛奶、雞蛋、蟑螂、動物皮毛等接觸或進入人體時,造成「過度」的免疫反應,進而傷害人體本身的組織結構,則稱為「過敏疾病」。

二、兒童過敏疾病的發生率?

根據專家調查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過敏疾病,則其孩子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是70-80%;若其中一方有過敏疾病,則其孩子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是30%左右,而父母雙方都沒有過敏病史,其孩子也會有10-20%發生過敏疾病的機會,大致上來說,大約每34人中,就會有1人會患過敏疾病。因此,兒童過敏疾病是當今不可忽視的課題。

 

引起過敏的因素為何?

根據已故台大謝貴雄教授的研究,台灣從1974年(1.3%)到1994年(10.79%),氣喘病兒增加8倍,尤其台北地區增加最為明顯。可見環境改變對過敏疾病發生的機率有很大的影響,加上前面已贅述過遺傳與食物,因此,引起過敏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食物」三大項。

常見過敏原有哪些?

過敏原可誘發的過敏疾病,在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蹣」,其他環境中的過敏原還包括,動物皮毛、德國蟑螂、黴菌、花粉、穀塵、麵粉、無機鹽、有機化合物、狗牙根草等。食物則包括,硬殼海鮮類、魚、花生堅果類、豆類、蛋、牛奶、巧克力、草莓等。有些藥物如,阿斯匹靈即食物添加濟,也會造成過敏反應。此外,感冒、氣候變化、空氣污染、二手煙、心理情緒改變、劇烈運動,也會加重過敏症狀。當然,目前各大醫院都有對過敏原的檢測,只要年滿二歲以上的幼兒,抽取少許血液,即可辨識其「過敏原」為何,日後也方便預防。

常見兒童過敏體質的特徵?

常有小朋友被醫師告知有過敏體質,其特徵包括有家族性過敏病史,雖然有時父母沒有,但祖父母有,甚至有的會隔好幾代。其次是容易發生過敏的疾病,如:嬰幼兒時會有牛奶過敏腹瀉,及臉部、手、腳部濕疹。接著常在半夜及清晨咳嗽,呼吸喘不過來的氣喘症狀,兒童期則常見鼻塞、嘴巴張開呼吸、及揉鼻子、揉眼睛的行為,有如敬禮般的動作,及下眼皮血液滯留造成的黑眼圈等,都是過敏兒的特徵。

常見兒童過敏性疾病有哪些?

比較常見的過敏疾病包括:

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過敏性腸胃炎、蕁麻疹、偏頭痛等...。在不同年齡會出現不同的過敏症狀,但也可能會同時發生。

例如:在嬰幼兒時期,常會出現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學齡前兒童即3-6歲開始會出現呼吸道的問題氣喘,緊接著年齡再大一點,就會有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研究,過敏疾病如果越早發生,則其嚴重性就越大;也就是說,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發生的過敏疾病比三歲大的幼兒才發生過敏疾病來的嚴重,更難照顧。因此,我們要盡量保護小寶寶不要太早發生過敏性疾病。


過敏兒,該如何照顧?

1.    家中盡量不用地毯和厚重窗簾,改用磁磚或木板及百葉窗。

2.   少給幼兒完絨毛玩具。

3.   不養寵物。

4.   家中少用殺蟲劑,保持房間空氣流通,不讓幼兒吸到二手煙。

5.   清理房間使用吸塵器,不用掃帚。

6.   冷氣機可過濾空氣,但需常更換濾網。(可不買空氣濾淨器)

7.    廁所常清洗;牆壁保持乾淨,不生璧癌,避免黴菌滋生。

8.   床單、被套、枕頭套一週清洗一次,可用攝氏60熱水清洗。

9.   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有必要需配帶口罩。

10. 少吃冰、涼飲料及食物。

如何預防兒童過敏疾病?

從懷孕開始,保持居家環境整潔,孕婦不吸二手煙。母親自懷孕七個月起及產後哺乳期間,少吃含高量過敏原的食物,如:蝦蟹類、牛奶、蛋、麥、及有殼堅果類;盡量母乳哺育6個月以上。如果母乳不足,則建議使用水解低過敏奶粉,嬰兒副食品延後添加,最好6-7個月大再給;蛋類、帶殼海鮮類、及堅果類食物,則在寶寶一歲時才給。找出環境或食物中的過敏原而避開它,其次是益生菌的使用;最後才是使用藥物來預防過敏疾病發生,目前有白三烯拮抗劑、抗組織胺、及吸入性類固醇等。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冬季常見皮膚疾病>>

                                                                             
輕鬆美膚皮膚科診所陳衍良醫師

綿綿細雨以及陣陣寒風,讓人不禁想到時序已經即將進入冬季了!和盛夏時節的皮膚疾病比起來,秋冬的皮膚疾病種類較少,但是惱人的程度則絲毫未減,主要是因為冬季的嬰幼兒皮膚問題往往較為慢性持續甚至反覆發作,所以冬季的嬰幼兒皮膚保養顯得特別重要。

這其中最為困擾家長的莫過於「異位性皮膚炎」,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至二人發生,可說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它最常發生在二歲大的幼兒,但是幾乎嬰幼兒的任何時期都可能發生,症狀反覆發作,往往會隨著年齡慢慢減輕程度,不過多數患者仍會受它的困擾數年或十數年。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呢?多數的父母親在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時,多半都相當陌生,也完全無法單純從這個生澀的診斷得到滿足。有一回有一個可愛的媽媽在剛聽到我的診斷時居然就馬上點頭頻頻稱是!我正偷偷的讚佩她平日必是相當關心醫療健康資訊時,她脫口而出的「難怪小寶皮膚嚴重的時候,味道都很奇怪!」馬上讓我旁邊的診間助理笑了出來。原來她把「異位性皮膚炎」聽成「異味」性皮膚炎了!

事實上,「異位性皮膚炎」,指的是具有「異位性體質」的小朋友,皮膚會因為反覆的發炎而長年皮膚莫名發癢的情況。而這樣的情況往往會持續數年,直到體質慢慢減輕為止。

為什麼會得到異位性皮膚炎呢?真正的原因,其實還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這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而這樣的缺陷往往和遺傳相關。 皮膚科 醫師把這樣的缺陷,稱為「異位性體質」。而這樣的體質除了可以用「異位性皮膚炎」來表現之外,還可以用「氣喘」、「過敏性鼻炎」來表現。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親任何一方,有這三種「異位性體質」中的任何一種,生下來的小朋友就有機會有「異位性體質」。當然,如果父母親都有這樣的「異位性體質」,或是擁有這三種「異位性體質」中的種類越多,生下來的小朋友擁有「異位性體質」的機會也就越高!

「異位性皮膚炎」有下面幾大特色,皮膚乾燥、很癢、肌膚失去保護層容易感染病菌(患部會顯得潮濕)以及病情往往會惡性循環。一般嬰兒多由臉部開始發生,然後再發生於四肢,而幼兒則最常發生在身體皺摺處,像是手肘內側、膝蓋內側。小朋友往往因乾癢而開始搔抓,然後因搔抓破壞皮膚保護層以及引起的發炎反應,讓病情更加嚴重,所以平日保養以及早期治療顯得異常重要。

既然這種疾病受體質影響,又會隨著時間消逝,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保養呢?主要是因為目前沒有短期治癒的良藥,而長期的疏於照顧,會讓嬰幼兒因而哭鬧不安、癢感加劇、注意力無法集中、留下疤痕、甚至影響小朋友的心理健康,所以如何讓一個「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快樂的童年,需仰賴家長有正確的知識以及給予小朋友適切的的保養,而這其中又以冬季時期的保養最為重要,所以特別就有「異位性體質」的小朋友,冬季需加強保養的部分提出如下:

1.
避免讓患者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包括嬰幼兒本身的以及父母的衣物),如毛衣、尼龍,宜穿著寬鬆的棉織物。

2.
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

3.
在冬天較易產生皮屑,但是沐浴時仍然不宜過度搓揉。

4.
清潔沐浴用品以及所有保養乳液、乳霜,都不能含有香味和酒精。

5.
洗澡時要避免用一般皂類的肥皂或是沐浴乳,更不能洗泡泡浴,可以使用清水洗澡,或用皂類較少不含香精的清潔用品、沐浴油等。

6.
洗完澡時,要在身體處於微濕時(一般是大毛巾擦乾身體後)立刻擦上的凡士林,若因黏膩不適,可試著減少使用的量或是使用無香精的保養乳液(乳液的選擇以較為固態為佳,盡量不要選擇液狀)

7.
若使用電暖氣應該距離患者稍遠,於屋內擺一盆水,並隨時注意室內溫度及溼度。

8.
即使冬天,床單、被套以及枕頭套都要定期清洗,並且少用地毯。

9.
清潔衣物的清潔劑宜使用適量並且記得完全沖洗乾淨,即使冬天衣物也不宜陰乾。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癢癢癢 ~~ 異位性皮膚炎

          資料來源元璽www.urhealthy.com.tw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性發炎疾病, 病人的皮膚會感到搔癢,容易反覆發作,這些人與生俱來對某種物質有過敏現象,是一種遺傳疾病,這些人或家人容易得到鼻子過敏、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毛病;在免疫機能方面,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其E型免疫球蛋白量會升高且病人的細胞性免疫力會降低,而使病人對病毒與細菌的抵抗力降低。

    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症狀就是癢,皮膚對癢的耐受性較別人差,這種癢尤其在傍晚到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遽癢忍難,患童開始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長期的搔抓後皮膚變成苔癬化,反而加重原先的癢感,形成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可分三個時期

(一)嬰兒期:主要在臉部,頭部和四肢的皮膚會泛紅發癢,呈濕疹般的變化,有時搔抓太過份而小水泡或浸透液,慢慢變成痂皮,原本細嫩的皮膚變的粗糙脫屑。

(二)兒童期:皮疹的分佈大部份發生在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折處,比較嚴重的甚至可能遍及全身,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如果嚴重時會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

(三)成人期:病人的臉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得厚,粗糙或變硬,並呈現較多慢性的皮膚症狀如很明顯一條一條粗糙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的沉澱。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且常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蕁麻疹等疾病同時發生在同一家族中,因為遺傳得到過敏體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些患者,會對很多過敏原包括食物,他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濃度及嗜紅性白血球都全比正常人升高。天氣及濕度的改變,接觸到毛料、綿羊油、油脂類、清潔劑等都可能會使病情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主要是造成的原因太多,且不太清楚。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經症狀,使病患有一個正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止癢就是主要的目標,通常會用以下之治療方式

一、口服藥物

☉口服抗組織胺:口服抗組織胺大多可有效控制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有些孩子甚至必須長期服藥,再逐漸減少藥量才能有好的控制。

口服抗生素﹕在有合併細菌感染時,則必須同時使用抗生素。許多家長會自行停藥或不敢給孩子吃藥,反而使病情惡化或不斷反覆發作。

☉口服類固醇﹕只用於嚴重的急性期,會有快速的改善;但長期使用副作用大,因此異位性皮膚炎一般不需使用口服類固醇作長期的控制。

二、按醫師指示在不同部位依嚴重程度適當使用外用藥膏

 外用藥膏以類固醇類藥膏為主,藥膏的強弱會因皮膚問題的嚴重度,患者年齡,病灶部位之不同而調整,請依皮膚科醫師指示使用。

   除了西藥的治療外,現在有另一種治療的方式~~益生菌減敏法

  「益生菌療法」是目前國內外流行輔助治療過敏的有效方法之一。指利用益生菌調解體內IgE抗體,達成減緩過敏的免疫療法。常用的益生菌有L. fermentum、L. paracasei、L. rhamnosus等。益生菌用於過敏治療已有一段時間,如Isolaurie與Kalliomaki博士研究指出,孕婦、哺乳婦女或新生兒連續服用益生菌一段時間,可有效降低嬰兒過敏比率。以Kalliomaki博士的研究為例,哺乳婦人給予益生菌療法(L. rhamnosus GG),可減少50%新生兒過敏性皮膚炎的機率。益生菌大多由人體內腸道篩選得到,利用其輔助治療過敏,安全性相當高。故其可說是過敏患者的一大福音,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又有另一無副作用的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一種複雜又惱人的病,有時患者會因長期癢感影響睡眠,而使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進而影響學習和工作,但只要配合適當的藥物或益生菌的控制,利用過敏原的檢查找出過敏原,常常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乾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病夏治~~以過敏為例>>

                           

                          資料來自元璽www.urhealthy.com.tw

    中醫依據四季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於人體的影響,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的養生保健理論,對於好發於冬季或部分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症,均在天冷時加劇,在夏天時這些病情普遍會有所緩和或蟄伏不發;根據「冬病夏治」的原理來看,在緩解期若能善加調理保養,以期提高自身免疫抗病能力,自然能夠在冬天避免舊病復發或減輕症狀。

    夏天是部分過敏的舒緩期尤其是呼吸道方面的過敏,可利用此時間改善體質,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此外還可以提高身體免疫的能力,起到治療過敏的目的,這也是中醫學所提倡的“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療原則具體應用的體現。

    在夏天也可能有些過敏的患者會更嚴重變成是急性期,如異位性皮膚炎的人,熱會讓異位性皮膚炎的人更癢的受不了,更想抓它,但可能就會造成皮膚更嚴重更紅腫因而更癢,此時可以就近找皮膚科開止癢藥膏,但這只是治標非治本之法,適時的調整體質由內而外改善過敏才是根本的方法,而調整體質的方法可以靠運動、多吃天然的食材、紓壓、補充治療過敏的益生菌、增強免疫力等讓體質真正改善。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治療與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新選擇!

 

         ⊙(慈濟醫學中心)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資料,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從1995年的1%,攀升到2004年的6.7%。據估計,全台目前約有300萬人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異位性皮膚炎一直困擾許多病患,如果不想使用那麼多的藥物,以益生菌來做為輔助療法,是不錯的選擇。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 林俊松 醫師表示,有些病人是因食物過敏,有些是吸入過敏原,有些與情緒有關,原因相當多。其治療的方法,除傳統的保溼、外用類固醇、以及局部使用的免疫調節劑、口服抗組織胺之外,還可試試益生菌輔助療法。

         從2000年開始,許多的文章開始報導益生菌可以明顯的改善病人的症狀,有多種益生菌的臨床試驗被證實是有效的。

         有些報導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其腸道中的大腸桿菌以及其他厭氧菌的菌落數較高,在使用益生菌之後,這些細菌的數目會降低。也有些報導指出益生菌可以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的產生,但原理仍在研究中。

         以益生菌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作用機轉,效果可以在使用一到二週內,從病人罹病皮膚的面積、發炎程度減少、以及類固醇等藥物的使用量減少比較得出來。

         林俊松醫師在處理一些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時,建議他們以益生菌作為輔助療法,結果讓大多數的病患病情得到大幅的改善。單一種乳酸菌無法改善所有病人的症狀,可能與益生菌無法在某些病人的腸道中繁殖以及刺激腸道上皮細胞有關。在更換其他種乳酸菌之後,效果就看得出來。因此,可以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合的益生菌來使用。

         至於預防保健方面,除了避免容易吃入或是吸入過敏物質之外,想預防孩子成為過敏兒,可從兒童以及母親的飲食著手。而在哺乳期的母親要避免食用易致敏的食物,如蛋、奶類、豆類、魚、花生等食物。另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若孩子屬於過敏體質高危險群,最好餵母乳到一歲以上,母乳有助於對抗由腸道進入的過敏原。當母乳不足時則以減敏水解蛋白嬰兒奶粉補充。

         另外,2003年在刺胳針雜誌有一篇文章指出:在母親懷孕時給予益生菌,嬰兒出生後也讓嬰兒使用益生菌,在追蹤四年後發現幼兒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減少很多。 

         因為異位性皮膚炎是起因於皮膚癢而引起搔抓而造成之後的皮膚病變,繼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林俊松 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保健方面,除了保溼之外,在洗完澡時要在3分鐘內把潤膚乳液擦上,以「鎖」水份,而且在使用毛巾或是浴巾時,要越輕柔越好,以避免過度刺激皮膚引起搔癢。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鼻之保健>>

                         《季節性鼻過敏穴位按摩》按壓鼻翼 增強免疫


就中醫而論,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喜樂診所中醫顧問 陳淑俊 博士表示,過敏性鼻炎屬中醫文獻中的「鼻鼽」範圍,「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中醫認為鼻過敏的內因多來自於肺、脾、腎虛弱,外因則是風寒之邪氣侵襲鼻竅導致。若不積極可能持續多年,或成為永久性。因此中醫對鼻過敏的治療是經由溫腎健脾,補益肺氣,調節免疫功能,達到消除過敏。
 

陳淑俊博士也推薦過敏性鼻炎中醫穴位按摩調理DIY,步驟如下:
1.
坐著或仰臥,以雙手拇指指腹,從印堂穴(兩眉頭中點)開始,向上直推至髮際,反覆操作1530次。

2.以雙手拇指從印堂穴沿上眼眶,分推至雙側太陽穴處,反覆操作1520次。之後,繼續按揉太陽穴1分鐘。

3.以拇指指腹點揉雙側迎香穴(鼻側之兩旁、鼻唇溝中),各13分鐘。

4.以食指指腹在鼻兩側快速推擦,局部產生灼熱感為度。每日早晚各1次,過敏嚴重時每日可增加12次。
 
鼻過敏者在飲食調理可多加攝取含維生素AC及含鈣食物。維生素A有潤肺、保護氣管上皮細胞能力,如番茄、胡蘿蔔、南瓜等;維生素C有抗炎症、防感冒、抗癌等功效,如大棗、蓮藕、檸檬、青椒等蔬果;鈣則能增強氣管抗過敏能力,例如橄欖、青菜、豆腐等。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健康小單字 花粉熱 (Hay Fever)>>

花粉熱也稱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是因特定季節內花粉散佈所引起,花粉之所以會引起人體過敏,是因為花粉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中某些蛋白質成分會與過敏抗體結合,使過敏細胞釋出致敏物質,導致患者產生過敏的不適症狀;它好發於春季3~5月到夏季6~9月,有過敏體質的人是主要好發對象,典型症狀包括眼睛紅腫、騷癢、淚流不止,受花粉熱及其他季節性過敏症狀所困擾的人,鼻子與喉嚨也可能會受影響而不適。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健康熱頭條 用過敏食物治療過敏>>

食物過敏的孩子必須要避開所有有問題的食物,但是有種新穎的實驗性治療採用相反的方法。

       
由杜克大學和阿肯色大學研究人員執行兩年的試驗性研究中,努力地讓孩子們不對蛋過敏,在原本對蛋非常過敏的孩子飲食中漸漸地加入蛋;另一個針對會對花生過敏的孩子所做的類似研究正在進行中,花生過敏更常引發潛在性威脅性命的過敏反應。

       
資深研究員A. Wesley Burks醫師向WebMD表示,早期的研究結果建議,這種漸進式的挑戰方法增加對問題食物的耐受度;Burks醫師是杜克大學醫療中心的小兒科教授。

      研究人員希望降低敏感度能有助於防止食物過敏者在偶而攝取到問題食物時,所帶來的嚴重過敏反應;Burks醫師補充,這麼說可能還太早,但是它甚至或許能治癒他們的食物過敏。

       在花生的研究中(目前尚未發表),開始給孩子相當於三千分之一顆花生的量,大多數的小孩在六個月內每天吃一顆花生的反應很小;Burks醫師表示,有些在研究開始時對千分之一顆花生過敏的孩子,之後挑戰15顆花生時居然沒有反應。

【不要在家嘗試】
       雖然感覺上非常有希望,但是用降低敏感度的方法來治療食物過敏也是非常具實驗性的,在沒有嚴密的醫療監督下絕不要嘗試。

         Burks
醫師表示,參加蛋和花生試驗的孩子們被密切地觀察,而且許多小孩在初期對於要挑戰的食物有輕微的過敏反應;他警告,沒有醫療監督而在家嘗試絕對是件不安全的事。

【忍受蛋】
       一篇針對7個小孩參加蛋試驗的詳細分析實驗於上星期發表在過敏和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網路版,那些孩子的年齡從1歲到7歲,每個人都有對蛋或蛋製品過敏的病史,像是有爆發蕁麻疹、氣喘、蜂房嘔吐等。

       這些孩子之前都沒有過威脅性命的過敏性反應,但他們的父母手邊都備有緊急治療用的腎上腺素;在此之前有試圖藉由注射過敏原來對抗食物過敏,但是沒有效果;因此,研究人員將蛋弄成粉狀混合在食物裡,讓孩子吃蛋。

       第一次的劑量不到一顆蛋的千分之一,為了確定每個孩子的容忍度,所以接著在診所中少量的增加;然後劑量逐漸增加到每天約十分之一顆蛋的持續治療,讓孩子以這個劑量持續到做完研究。

         Burks
醫師表示,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們顯示出對蛋的容忍度增加,而且嚴重的過敏反應減少;兩年的研究結束時,大多數孩子能吃兩顆炒蛋而沒有不良反應。

【一千兩百萬名美國人過敏】
       食物過敏和過敏反應網的最高行政官和創始者Ann Munoz-Furlong表示,有多達一千兩百萬名美國人對食物過敏,她表示,3歲以下的孩子約有8%對某些食物過敏。

       她向WebMD表示,大多數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再食物過敏,但是目前無法說誰會或誰不會,那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雙胞胎中只有一個人會食物過敏,而另一個不會;我們也無法預言誰將有「威脅性命的」過敏反應。

         Munoz-Furlong
表示,用注射來降低身體對過敏食物失敗的部分,似乎對食物挑戰是成功的;她表示,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看到對食物過敏最令人興奮的研究,他們將持續非常仔細地觀察,這是一種相當沒有技術卻看起來有希望的方法。

       在更好的治療方法出現之前,Munoz-Furlong表示,大家都需要對食物過敏的影響有敏感度,既使沒有親身碰到過敏食物也要如此。

       她補充,對食物過敏者和他們的家人來說,假日可能是特別困難的時候,因為問題食物經常藏在烘焙食物或其他宴會食物中。

       有少數食物包括了十分之九的過敏反應,像是牛奶、蛋、花生、堅果、魚、貝類、大麥、和大豆。

         Munoz-Furlong
表示,也許你沒有食物過敏,但要記住,你認識的某些人可能有,派皮上的碎堅果也許很難察覺到,但它可能造成過敏反應,一定要讓吃的人知道。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療法讓你遠離過敏的困擾>>

 

本文摘錄自啟新健診中心 作者:醫學博士 張文騰

 

是否曾一早起來就打噴嚏、流鼻水?是否曾皮膚奇癢無比,忍不住抓到流血?是否曾喘吁吁,有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受?事實上這些都可能是過敏的相關症狀,台灣因海島型潮濕氣候且溫度較高,有很多過敏患者。何謂過敏?簡單的說就是人體免疫功能失調,造成身體對環境中的一些因子產生過度的反應。若症狀發生在鼻子,即所謂過敏性鼻炎;在眼睛,即所謂過敏性结膜炎;在皮膚,即所謂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在呼吸道,則造成氣喘。雖然有各種不同的病名,但造成的原因卻很相近。

 

過敏現象通常是體內第一型與第二型幫助型T細胞 (Th1Th2)不平衡造成。Th1在體內主要促使分泌免疫球蛋白G(IgG),幫助身體對抗外來感染,而Th2在體內可促使分泌免疫球蛋白E(IgE)IgE過高則會造成過敏反應。根據Holt博士所提出的理論,在嬰兒時期,體內較偏向Th2,日後受外來細菌或病毒等抗原刺激,漸漸偏向Th1,當成長過程外來刺激不足,體內Th2容易過高而造成過敏反應。故若能有效促進Th1的活性,且抑制Th2的作用,即可防止過敏產生。

                              

       「益生菌療法」是目前國內外流行輔助治療過敏的有效方法之一。何謂「益生菌療法」?指利用益生菌調解體內IgE抗體,達成減緩過敏的免疫療法。常用的益生菌有L. fermentumL. paracaseiL. rhamnosuLGG等。益生菌用於過敏治療已有一段時間,如IsolaurieKalliomaki博士研究指出,孕婦、哺乳婦女或新生兒連續服用益生菌一段時間,可有效降低嬰兒過敏比率。Kalliomaki博士的研究為例,哺乳婦人給予益生菌療法(L. rhamnosu),可減少50%新生兒過敏性皮膚炎的機率。此外,國內中國醫藥大學、慈濟大學等附屬醫院,也有相關臨床研究證實益生菌的功效。益生菌大多由人體內腸道篩選得到,利用其輔助治療過敏,安全性相當高。故其可說是過敏患者的一大福音,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又有另一無副作用的選擇。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的種類>>       

     

       食物過敏可分2種,因遺傳造成的「立即性過敏」,是一吃到含過敏原食物立即出現症狀。而「延遲性過敏」是吃到過敏原食物不會立即出現症狀,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過敏原發炎物質隨血液循環,攻擊身體免疫力弱的地方,例如打噴嚏、皮膚起疹子、腹瀉等。陸正鋒建議,要避免延遲性過敏,除驗血測試對哪種食物有過敏反應,並避免吃這類食物外,也可透過食物交替吃來預防,如不要每天喝牛奶,可改喝豆漿替代。

經常更換食物內容

     
根據安法診所以約1萬多個持續性食物過敏案例統計,引起食物過敏排名依次為乳製品、雞蛋、小麥麩質,但黃瓜、玉米、柳橙、大豆、芝麻、花生、西瓜等也是常見引起食物延遲性過敏的來源。冬天常吃的火鍋配料玉米、奶製品的起司鍋,如本身對這些食物過敏又經常吃這類食物,慢慢累積就可能出現過敏症狀。另外也可避免經常吃同一種食物,避免過敏原持續累積,建議平時可經常更換食物內容。

調整免疫力抗過敏

      
延遲性過敏可依照過敏原累積程度,分成輕度、中度與重度反應。輕度反應需要23星期避免吃過敏食物;中度是23個月,而重度則是6個月不吃,才能讓體內發炎反應降低到正常。

 

 

 

 

★樂活EZ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